文章純屬原創,版權歸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。
"寶寶乖乖,只要你不哭不鬧,把飯全部吃完,媽媽就帶你出去玩。"這都是各位父母的常態吧,孩子對於父母的承諾總是不回懷疑的,馬上就會乖乖的聽話。因為在孩子心中,父母就是神,答應了就肯定會做到的。
但是事實往往不會那樣順利的發展,父母總是不會兌現自己的承諾,說句難聽的就是父母在利用孩子的信任對其進行哄騙。
雖然在短期內鬨騙會換來家長想要的結果,但是事不過三,孩子發現了你始終都是在哄騙他,根本就不會履行諾言,自然不會相信,而且還會有樣學樣。
父母可知道踩了"哄騙式教育"的坑,不僅會造成孩子性格計較不講誠信的缺陷,還會對孩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。
明明大家都是教育自家的孩子講誠信,做個謙卑的好孩子,那為什麼自己卻哄騙孩子,反而成了反面的不好的例子呢?
父母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"哄騙教育"?自認為孩子不懂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總是長不大的小寶寶,沒有明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。所以在面臨孩子撒潑打滾,糾纏要那要這的時候就常常用孩子想要的東西誘惑他們,如:好吃的、好看的、好玩的。
以求暫時擺脫孩子沒完沒了的哀求,以及增加孩子願意做某事的動力。敷衍了事,先讓孩子把給吃完再說,等下就隨便找個理由圓過去。
父母應該加以解釋和分析去代替哄騙,永遠的將孩子當作小寶寶,這是一種教育意識的缺失。事情多,工作忙,想省事媽媽要忙裡忙外,爸爸需要工作掙錢,一到休息的時間都想偷個懶,面對孩子的糾纏會很沒耐心。總想要讓孩子快點完成吃飯、洗澡、作業,然後自己就可以輕鬆了。
"下次去吧,現在沒空!"或"下次一定帶你去,別再問了,好吧?"用哄騙的話語哄著孩子,從來不付出實際的行動。
長期的哄騙只會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,僵硬。
"哄騙式教育"的坑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負面影響?使得孩子性格矯情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21家庭,孩子在眾多的寵愛中長大。自小就是家裡的中心,不能打不能罵,一哭鬧就會讓家長妥協,用各種手段和方式來哄騙孩子,只會讓永遠都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覺得所有人都得遷就她,等著大人解決好。
沒有獨立自主的習慣,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,只會求救,畏畏縮縮不敢向前。性格矯情,嬌生慣養也會和其他小夥伴格格不入,一會嫌棄別人拉著自己,一會覺得別人不讓著她,氣鼓鼓的來告狀。
成為了一個挑剔嬌氣的事兒包。孩子的積極性和動力減少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總是會用一些事情來引誘孩子。用金錢和額外的獎勵寶寶付出。比如:想要孩子乖乖吃完飯,就說:"只要你今天能吃兩碗飯,媽媽就把那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買回來。"媽媽說:"只要這次期末你排到全班前三,媽媽就帶你出去旅遊!"孩子也想和媽媽一起出門:"你這次聽話,乖乖在家,我等下就買麥當勞給你吃。"
可一開始孩子會被美好的願景所吸引,乖乖的,但是父母卻沒有把承諾當回事。慢慢的就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,沒有動力和意願去做,不是發自內心的想法是不會長久的。孩子就會變得功利性,用條件和結果去衡量,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去做。
容易撒謊,不夠誠實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的心理專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做過一個實驗: 他們共測試了186名孩子,隨機將他們分為兩組:"謊言"和"沒有謊言"。實驗揭示: 88%謊言組的孩子說謊,伴隨年紀越大越會說謊。
哄騙式的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說謊也沒什麼,答應的事情也可以隨便反悔呀。壞習慣就是這樣一點點養成的。
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,也是寶寶模仿學習的榜樣。父母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標榜,說到必然履行承諾,讓孩子在良好的誠信環境中成長,潛移默化。拒絕"哄騙式教育",不亂踩坑才能給孩子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!適當用不理睬的距離教育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和胡攪蠻纏的逼迫,家長可不要馬上妥協,孩子雖然年幼卻是非常會看臉色行事。一旦他們知道了父母的底線在哪裡,原來只要這樣,父母就會答應,那麼孩子就會緊緊抓住這個不放手。
孩子越是哭鬧,在地上打滾,目的只有一個:讓父母注意自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
這個時候父母不要焦急,不要心疼熊孩子,適當的冷處理,對孩子的無理訴求無視裝作看不見。孩子看見父母強硬的態度不會為自己的動搖,自然就會學聰明,待到冷靜下來,父母就要打破這個僵局,和孩子好好談談解決的方案。
孩子很想要櫥窗里昂貴的玩具,用哭鬧威迫父母,媽媽就要:"哭也沒有用,你想哭就先哭完吧。"等孩子冷靜下來,就要去安撫:"你覺得你剛才對嗎?媽媽很不喜歡那樣,以後你可以自己存錢買,但是現在不可以。"
滿足寶寶合理訴求,嚴肅拒絕無理要求當然了,面對孩子的要求我們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,每個人都有訴求,都要想要的。這樣生活才會有動力,才會更加的美好。
在孩子鬧情緒時,父母細細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如果是合理的如:想要一副拼圖、一個精美的書包、一個玩具小汽車、去動物園看獅子等,這些並不過分的要求,在合理範圍和能力之類,父母可以滿足孩子。不過要告訴孩子不能用無理取鬧的方式,要和父母好好交流溝通才會有結果。
但是面對孩子十分無理過分的要求,如:想要很多昂貴的樂高玩具、想去外國遊玩、一定要買奢侈品牌、必須要父母低頭等,拒絕無條件的妥協。用嚴厲的語氣告訴孩子不可以。
角色扮演是很不錯的情景教育"如果你是小麗,你會因為媽媽沒有滿足你去動物園而鬧絕食嗎?"媽媽可以用動畫片或者是繪本的內容,代入角色扮演,預先讓孩子做選擇題。在選擇中直面這些現實的問題,引起孩子的思考和反思。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,能夠做出自我判斷。
當局者迷,讓孩子站在第三人稱看問題會更加的客觀和公正,等到下一次自己遇到問題也就不會那麼激烈反抗了。
孩子不肯聽話,不肯吃飯,很多時候不是哄騙式的教育就可以解決的。這需要父母的長期引導,方法有很多,可千萬不要踩了哄騙的這個大坑。在教育孩子的同時,多一點耐心和寬容,多一點溝通和理解,給孩子呈現一個真實有愛的世界。
我是奶果媽媽,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,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,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,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!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,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!
(圖片源自網路,若有侵權,請聯繫刪除)
「把飯吃了就去玩」,「哄騙式教育」的坑父母最好別踩,很傷孩子
文章純屬原創,版權歸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。
"寶寶乖乖,只要你不哭不鬧,把飯全部吃完,媽媽就帶你出去玩。"這都是各位父母的常態吧,孩子對於父母的承諾總是不回懷疑的,馬上就會乖乖的聽話。因為在孩子心中,父母就是神,答應了就肯定會做到的。
但是事實往往不會那樣順利的發展,父母總是不會兌現自己的承諾,說句難聽的就是父母在利用孩子的信任對其進行哄騙。
雖然在短期內鬨騙會換來家長想要的結果,但是事不過三,孩子發現了你始終都是在哄騙他,根本就不會履行諾言,自然不會相信,而且還會有樣學樣。
父母可知道踩了"哄騙式教育"的坑,不僅會造成孩子性格計較不講誠信的缺陷,還會對孩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。
明明大家都是教育自家的孩子講誠信,做個謙卑的好孩子,那為什麼自己卻哄騙孩子,反而成了反面的不好的例子呢?
父母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"哄騙教育"?自認為孩子不懂
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總是長不大的小寶寶,沒有明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。所以在面臨孩子撒潑打滾,糾纏要那要這的時候就常常用孩子想要的東西誘惑他們,如:好吃的、好看的、好玩的。
以求暫時擺脫孩子沒完沒了的哀求,以及增加孩子願意做某事的動力。敷衍了事,先讓孩子把給吃完再說,等下就隨便找個理由圓過去。
父母應該加以解釋和分析去代替哄騙,永遠的將孩子當作小寶寶,這是一種教育意識的缺失。
事情多,工作忙,想省事
媽媽要忙裡忙外,爸爸需要工作掙錢,一到休息的時間都想偷個懶,面對孩子的糾纏會很沒耐心。總想要讓孩子快點完成吃飯、洗澡、作業,然後自己就可以輕鬆了。
"下次去吧,現在沒空!"或"下次一定帶你去,別再問了,好吧?"用哄騙的話語哄著孩子,從來不付出實際的行動。
長期的哄騙只會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,僵硬。
"哄騙式教育"的坑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負面影響?使得孩子性格矯情
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21家庭,孩子在眾多的寵愛中長大。自小就是家裡的中心,不能打不能罵,一哭鬧就會讓家長妥協,用各種手段和方式來哄騙孩子,只會讓永遠都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覺得所有人都得遷就她,等著大人解決好。
沒有獨立自主的習慣,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,只會求救,畏畏縮縮不敢向前。性格矯情,嬌生慣養也會和其他小夥伴格格不入,一會嫌棄別人拉著自己,一會覺得別人不讓著她,氣鼓鼓的來告狀。
成為了一個挑剔嬌氣的事兒包。
孩子的積極性和動力減少
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總是會用一些事情來引誘孩子。用金錢和額外的獎勵寶寶付出。比如:想要孩子乖乖吃完飯,就說:"只要你今天能吃兩碗飯,媽媽就把那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買回來。"媽媽說:"只要這次期末你排到全班前三,媽媽就帶你出去旅遊!"孩子也想和媽媽一起出門:"你這次聽話,乖乖在家,我等下就買麥當勞給你吃。"
可一開始孩子會被美好的願景所吸引,乖乖的,但是父母卻沒有把承諾當回事。慢慢的就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,沒有動力和意願去做,不是發自內心的想法是不會長久的。孩子就會變得功利性,用條件和結果去衡量,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去做。
容易撒謊,不夠誠實
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的心理專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做過一個實驗: 他們共測試了186名孩子,隨機將他們分為兩組:"謊言"和"沒有謊言"。實驗揭示: 88%謊言組的孩子說謊,伴隨年紀越大越會說謊。
哄騙式的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說謊也沒什麼,答應的事情也可以隨便反悔呀。壞習慣就是這樣一點點養成的。
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,也是寶寶模仿學習的榜樣。父母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標榜,說到必然履行承諾,讓孩子在良好的誠信環境中成長,潛移默化。
拒絕"哄騙式教育",不亂踩坑才能給孩子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!適當用不理睬的距離教育
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和胡攪蠻纏的逼迫,家長可不要馬上妥協,孩子雖然年幼卻是非常會看臉色行事。一旦他們知道了父母的底線在哪裡,原來只要這樣,父母就會答應,那麼孩子就會緊緊抓住這個不放手。
孩子越是哭鬧,在地上打滾,目的只有一個:讓父母注意自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
這個時候父母不要焦急,不要心疼熊孩子,適當的冷處理,對孩子的無理訴求無視裝作看不見。孩子看見父母強硬的態度不會為自己的動搖,自然就會學聰明,待到冷靜下來,父母就要打破這個僵局,和孩子好好談談解決的方案。
孩子很想要櫥窗里昂貴的玩具,用哭鬧威迫父母,媽媽就要:"哭也沒有用,你想哭就先哭完吧。"等孩子冷靜下來,就要去安撫:"你覺得你剛才對嗎?媽媽很不喜歡那樣,以後你可以自己存錢買,但是現在不可以。"
滿足寶寶合理訴求,嚴肅拒絕無理要求
當然了,面對孩子的要求我們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,每個人都有訴求,都要想要的。這樣生活才會有動力,才會更加的美好。
在孩子鬧情緒時,父母細細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如果是合理的如:想要一副拼圖、一個精美的書包、一個玩具小汽車、去動物園看獅子等,這些並不過分的要求,在合理範圍和能力之類,父母可以滿足孩子。不過要告訴孩子不能用無理取鬧的方式,要和父母好好交流溝通才會有結果。
但是面對孩子十分無理過分的要求,如:想要很多昂貴的樂高玩具、想去外國遊玩、一定要買奢侈品牌、必須要父母低頭等,拒絕無條件的妥協。用嚴厲的語氣告訴孩子不可以。
角色扮演是很不錯的情景教育
"如果你是小麗,你會因為媽媽沒有滿足你去動物園而鬧絕食嗎?"媽媽可以用動畫片或者是繪本的內容,代入角色扮演,預先讓孩子做選擇題。在選擇中直面這些現實的問題,引起孩子的思考和反思。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,能夠做出自我判斷。
當局者迷,讓孩子站在第三人稱看問題會更加的客觀和公正,等到下一次自己遇到問題也就不會那麼激烈反抗了。
孩子不肯聽話,不肯吃飯,很多時候不是哄騙式的教育就可以解決的。這需要父母的長期引導,方法有很多,可千萬不要踩了哄騙的這個大坑。在教育孩子的同時,多一點耐心和寬容,多一點溝通和理解,給孩子呈現一個真實有愛的世界。
我是奶果媽媽,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,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,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,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!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,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!
(圖片源自網路,若有侵權,請聯繫刪除)